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我國實現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必答題。各地各部門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朝著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扎實邁進。
眼下,全國春耕備耕正陸續展開。在全國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水稻浸種催芽工作已全面鋪開。黑龍江墾區寶泉嶺農場今年引進了由播種流水線設備、秧盤自動碼垛機器人等組成的工廠化育秧生產線,可實現水稻育秧全環節智能化、機械化。
農場農業生產部副部長王長斌:和傳統模式相比效率更高,育秧周期能縮短7天以上。標準非常精細化,每一粒種子都能高質量出芽,為糧食豐產豐收提供了保障。生產線作業還減少了人工和土地的投入,實現節本增效。
建設農業強國,科技是利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關鍵著力點。
近期,河南8500多萬畝小麥陸續進入拔節期。在河南省漯河市源匯區的萬畝高標準農田,多光譜無人機升空巡檢,隨后通過人工智能圖像識別,對小麥的生長狀態、營養水平、病蟲害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
源匯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朱耀華:平時檢測是通過拔苗看它的墑情、病情,比較費時。利用多光譜無人機檢測后,不用拔苗,直接飛一遍就可以知道大片的麥苗長勢,避免了人工的誤差。
多光譜無人機精準巡田,植保無人機定量施肥,借助衛星遙感墑情數據,打造智能灌排系統……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2%,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農機裝備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支撐。今年,一批電驅高速精量播種機、丘陵山地拖拉機等先進農機正加快向春耕生產一線部署。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的土豆田里,新研發的折腰轉向輪式拖拉機在“巴掌田”里靈活轉彎、深耕作業。原本只能種植5行土豆的寬度,使用新農機后,現在能種植6行。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管理處處長劉文武:特別是近年來研發生產的高性能播種機、電動農機和起壟覆膜機在春耕生產中大范圍推廣應用,新型農機裝備的應用有助于糧食作物的大面積單產提升。2024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到68.7%,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關鍵是種子。位于海南省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南繁硅谷”,是我國種業科技創新的策源地。據估算,我國春耕用種中,約70%的新品種直接或間接源自“南繁硅谷”的科研與生產成果。如今,“南繁硅谷”正發揮重大農業科研平臺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
三亞電子加速器誘變育種實驗室技術總工程師許德春:主要的任務就是種子創新,為我們國家的種業提供更多的突變體資源,通過輻射誘變技術來創造更多的農作物新品種,為保證我們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技術上的保障。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農業農村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沃土。從《全國農業科技創新重點領域(2024—2028年)》發布,到老舊農機報廢更新擴圍提標,再到各地加快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隨著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機制加快打通,政策供給與各環節需求深度耦合,農業新質生產力正迎來更廣闊的施展空間。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我們將聚焦提升農業科技創新的整體效能,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特別是要推進以企業為主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為穩產保供、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