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 年)》(以下簡稱《規劃》),為我國農業農村的長遠發展錨定了清晰目標,擘畫了宏偉藍圖,這一規劃的出臺,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影響。
農業強國建設,根基在于糧食安全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是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過去一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彰顯了保障糧食安全的決心與成就。但我們不能有絲毫懈怠,需繼續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守耕地紅線,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業科技裝備水平,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筑牢根基。
創新是農業強國建設的核心驅動力。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撐。一方面,我們要加大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推動種業自主創新全面突破,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 +”“大數據 +”等新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智慧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精準化水平,讓科技為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農業強國建設的成效,最終要體現在農民的幸福生活上。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差別,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近年來,各地積極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推動縣域產業融入大中城市產業鏈,為農民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和增收途徑。同時,規范農村宅基地管理,盤活閑置住房,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讓農民從土地資源中獲得更多財產性收入,切實增強了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標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不僅要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如加強農村交通運輸網、供水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教育、醫療、養老服務水平,還要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農耕文化,保護鄉村特色風貌,讓鄉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為確保農業強國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規劃》提出的保障措施至關重要。各級黨委和政府應切實扛起主體責任,將農業強國建設作為重要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各部門要協同配合,在規劃、項目、資金等方面形成合力。引導有條件的縣(市、區)分類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強縣。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 年)》的出臺,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在邁向農業強國的征程中,只要我們堅定信心,真抓實干,久久為功,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難,如期實現農業強國建設目標,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