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農事正忙。農業農村部近日發布的2025年中央財政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清單(以下簡稱“政策清單”),9項精準到人到戶的補貼政策,既激勵農民多種糧、種好糧,奮力再奪豐收年,讓鄉村有“看頭”, 農民有“奔頭”,在沃野田疇間奏響“錢袋鼓、糧倉滿、日子甜”的振興交響曲。
種糧有奔頭,飯碗端得穩。政策清單最鮮明的特征是用“真金白銀”破解“誰來種地”的難題。這場從政策供給端發力的強農行動,既守護著“大國糧倉”的戰略安全,更激活著億萬農民奔向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東北地區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與稻谷主產省實施稻谷補貼形成組合拳,耕地輪作休耕補助推動“藏糧于地”……這些看得見的實惠,讓“糧田變良田”的賬本越算越明白。種糧補貼發到手,旱澇保收有盼頭,養地增收兩不誤,飯碗越端越瓷實。
手機變農具,田野披“智”衣。圍繞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制度、機制、模式和技術創新,積極拓展數字化應用場景,不斷增強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政策清單明確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向智能高速插秧機、無人植保機等“硬科技”傾斜。去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當數字成為新農資,手機變成新農具,“慧種田”的春風喚醒著沉睡的土地,讓科學種田從夢想照進現實,傳統農業正迸發出“1+1>2”的疊加效應。
產業鏈上謀增收,青山變“金山”。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啟動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新時代種地不只是土里刨食,更是鏈上生金。而政策設計要跳出“一畝三分地”,就需要在產業鏈上做文章。要引導物流企業進村設點,電商平臺助農帶貨,并以金融“活水”澆灌田野。要持續以“特”為先優化產業、業態,依托成效突出的項目點,發展“一村一策”特色農業。要整合文創、研學、體驗、康養等文旅模式,打造區域“農文旅”產業鏈、景觀帶、示范片。
當無人機在田野編織智慧網格,當直播帶貨成“新農活”,當綠水青山化作“幸福靠山”,這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畫卷,正是寫在田野上的初心答卷。隨著政策效能持續釋放,我們堅信,廣袤鄉村必將成為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熱土,億萬農民定能收獲屬于這個時代的更多幸福果實。